在容灾领域,国内和国际均有分级的定义标准,国际标准我们称为Share78,而国内标准则是2007年11月正式实施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国内的标准出台相较国际标准要晚上15年,国内标准的基本分级原则和Share78相同,只是少了一个级别。
国际标准中容灾方案的技术层次
根据国际标准Share78的定义,容灾方案被分成了7个级别,这7个级别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国际容灾7标(层)。
国家标准中容灾方案的技术层次
目前针对这7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容灾方案,所以用户在选择容灾方案时应重点区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自己对容灾系统的要求判断选择哪个层次的方案。
表1:国际容灾级别对比
等级 | RTO | RPO | 数据丢失 情况 |
灾备
中心
|
备份
方式
|
数据更新
/恢复
|
主机 |
Tier1 | 72小时 以上 |
24小时 |
几天乃至
几星期的 数据丢失 |
无 | 磁带 | 磁带 | 关机 |
Tier2 | 24小时~ 72小时 |
24小时 |
数据丢失量
1天以上
|
专有的 | 磁带 | 磁带 | 关机 |
Tier3 | 12小时~ 24小时 |
文件级 |
数据丢失量
1天以内
|
专有的 | 电子 |
文件、
定时的
|
活动 |
Tier4 | 4小时~ 12小时 |
日志级 |
几个小时的
数据丢失
|
专有的 | 电子 |
文件或
日志、
时间段
|
活动 |
Tier5 | 2小时~ 4小时 |
交易级 |
只允许少量
数据丢失
|
专有的 | 电子 |
数据、
软件
|
活动 |
Tier6 | 30分钟~ 60分钟 |
交易级 |
没有或基本
没有数据丢失
|
专有的 | 电子 |
数据、
系统/硬件
|
活动 |
Tier7 | 30分钟~ 60分钟 |
交易级 | 0数据丢失 | 专有的 | 电子 |
数据、
系统/硬件
|
活动 |
一些系统厂商在国际/国内标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分级方式。比如IBM就将灾难备份分成了热备份(对应高的Tier7也即是国标中的第6级)、温备份(基本对应Tier5和Tier6)、冷备份(中等重要程度应用灾难备份方案,对应Tier3和Tier4)和无应用备份(数据磁带远程传送方案,对应Tier1和Tier2,是基本的磁带备份解决方案)。
GHO包只是做了简单的本地磁盘不同分区或相同系统上不同磁盘的数据备份,只能算是数据备份,称不上容灾系统。同样的,数据库复制技术本身也谈不上容灾。真正的容灾必须满足3个要素:先是系统中的部件、数据都具有冗余性,即一个系统发生故障,另一个系统能够保持数据传送的顺畅;其次,具有长距离性,因为灾难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因而足够的距离才能够保证所有数据中心不会被一个灾难全部破坏;第三,容灾系统要追求全方位的数据复制,也称为容灾的“3R”(Redundance、Remote、Replication)。